有名的仙游“第一山”,既不是“閩中屋脊”石谷解,也不是秀美神奇的十八股頭,而是位于蓋尾鎮仙潭村、充其量僅為丘陵的尋常小山——俞潭山。 清代散文家袁枚說過“看山不喜平”,但一座低得可憐的山包竟號稱“第一山”,必有不同凡響之處。我們從城關驅車20公里慕名登臨海拔僅一兩百米的仙游“第一山”探訪。 依著導航,輕而易舉就直抵橫立在木蘭溪畔的“第一山”下,山不高,像個大胖饅頭似的,但山腳下的木蘭溪碧波粼粼,奇石探頭,河水擊石,白鷺掠水,溪畔花草爭春,令人神清氣爽。 山橫斷莆仙交界,使木蘭溪因受阻于山脈走向而形成“之”字水流,在最南端崖下的溪床上巖石橫亙突兀,溪流變窄湍急,水花四濺,猶如龍頭吐水,形成了激情四射的“龍吼綺景”。 沿著兩旁植滿龍眼樹的彎彎山路而上,很快,門楣上寫有“佛道第一山”的“復真觀”與正在籌建的地藏圣殿映入眼簾,前面斜坡大埕上立著的露天觀音銅像面含微笑、手捧凈瓶、腳踩蓮花,在暖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。 “名山藏古寺”,始建于清光緒帝年間的仙正寺就在“第一山”上。從觀音像往上,但見仙正寺聳立在懸崖上,坐東向西,背緊貼崖壁,寺前壘砌石壁,寺有連接閉環一體的前、后座殿堂和東西樓閣,寺旁怪石嶙峋,山下村莊可見。上殿供著鑄工細致的釋迦佛祖等,游客來往不絕。 從寺北邊的盤旋曲徑上拐穿過仙正寺拱門,順著硬化山路上行,頓時豁然開朗。站在極近山頂的山尖瞭望,山下的仙潭、仙溪、湖坂、石馬、瑞溝、瓊峰和油潭等村落和莆永高速、瀨榜公路、木蘭溪、木蘭大道仙潭橋盡收眼底,新房林立,一片繁華。 登山需登頂,登山路上,偶遇幾位老鄉賢,探問俞潭山為何被稱為“第一山”?他們說,此山是莆田進入仙游縣境的第一座山,加上山體走向與眾不同,由東北突然往南,探入木蘭溪中,扼住莆仙古驛道和木蘭溪河道,無論陸路水路都堪稱咽喉地帶,故有“第一山”之稱。 據他們講述,抗倭英雄戚繼光曾在“第一山”上率兵作戰。嘉靖四十二年底,兩萬多倭寇圍攻仙游,福建巡撫譚綸與總兵戚繼光率兵兩千救援。戚繼光駐毗鄰俞潭山的昌山村,后移兵石馬村,等待援兵。12月底,援兵齊集,譚綸、戚繼光兵分五路血戰,終于擊潰并殲滅倭寇1000多名,解救被俘男女3000多人。嘉靖四十三年春,興化府按旨在縣城南街等地建祠造堂、刻石立碑,紀念抗倭將士功績。 更神奇的是,“第一山”還誕下了“和番”民間傳說。明代時,從俞潭山下走出的清官林道南酷似皇帝,被奸臣推上番邦會盟的舞臺,他戴上皇冠假扮皇上,不僅在三天演習皇上時下旨懲辦了不法奸佞,還帶著一班人馬來到番邦都城,促使兩國和好。后林道南辭官歸故里,隱居在第一山。 鄉賢們還帶我們下山去見識已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“第一山”石刻,字徑70厘米,雄渾遒勁,落款“明嘉靖辛亥年六月朔旦,諸峰主人廖云龍書勒”。廖云龍為明嘉靖二年的進士,官至潯陽知府。 “第一山”之旅實乃一次文化尋蹤,讓我增長見識,嘆服其真乃一座歷史的山、文化的山。 |